您所在位置: 首页> 本科教育> 培养方案

人文学院与长沙市师大思沁中学共商师范生培养新路径——聚焦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共探AI赋能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

2025年2月28日,为深化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与长沙市师大思沁中学联合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2025年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展开深入探讨。双方聚焦课程体系优化、中学教师核心能力培养、AI技能融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议题,共绘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蓝图。人文学院主持行政工作副院长李康澄、副院长欧阳萍、党委副书记罗振军、中文系主任王奕祯、历史系主任周方高、教师基本技能教学部主任张晓燕、中文系副主任韩家俊,长沙市师大思沁中学集团总校教育研究院院长肖万祥、副校长李秀玉、教务处主任张立果、办公室主任彭好韵、以及语文、历史教师代表等参加本次研讨会。

0af7f069856d47de8525ae28f899cd92.png

课程对标需求,重构培养体系

在会议中,来自师大思沁中学的前线教师团队基于当前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等教育机构现行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若干建议。彭好韵老师指出:“新课程标准着重于跨学科的整合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偏重理论讲授。例如,‘语文教学论’课程应当增加课堂情境模拟的比重,并且可以考虑增设一些应用型课程。”李康澄副院长回应表示,2025版方案将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进行重点调整,计划增设跨学科融合实践模块,以强化师范生的教学创新能力。

AI赋能教育,技能培养再升级

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深刻影响,双方就“AI技能如何融入师范生培养”展开热议。王奕祯提出,拟在通识教育模块新增“AI辅助教学工具应用”“智能教育技术基础”等课程,并与思沁中学合作开发“德育与班级管理分析案例库”等特色课程资源。

李秀玉副校长提出建议:“未来的中学教师应具备甄别AI工具、融合学科知识以及进行伦理判断的能力。同时,高校课程设置应避免技术的泛滥应用,而应专注于解决真实教学场景中出现的问题。”对此,双方意见一致,并决定共同建立“AI+学科教学”联合实验室,组织师范生与在职中学教师共同参与智能教案设计、AI课堂评价等实践项目。

实践闭环优化,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关于实习实践环节,张立果主任提出,目前师范生的实习周期较为短暂,且参与班级管理的深度不够。她建议实行“双师协同指导”模式,即由高校导师与中学资深教师共同拟定个性化的实习任务清单,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后服务、家校沟通等全方位的实践环节。

罗振军副书记强调:“新版方案将构建‘课程学习—虚拟仿真训练—中学实战—反思提升’的四维实践体系,依托已建成的实习基地,实现师范生能力培养与中学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

协同创新,共塑教师教育新生态

本次研讨会象征着双方合作的深化,从实习基地的建设扩展至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系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并吸纳中学教育阶段的反馈与建议。为此,本次修订将确立一个持续性的反馈体系,并将定期邀请中学教师参与专业课程的评审与讨论。

文/图:韩家俊

一审:官其玲

二审:欧阳萍

三审:曾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