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热点时评】十年

   十八大结束了,全国两会也结束了,新闻里的领导人全都换上了新的面孔。十年的时光就这样呼啸而过了。十年,你看见了什么?

 

看见·十年

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柴静

看见,是一个睁开眼的过程,“是从一种模式化或无意识的对生活的理解当中不断挣脱出来的过程。”柴静说。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痛苦,这个过程永远没有尽头。


2000年,她还是湖南卫视“新青年”主持人,进了央视后,这个头发很快被剪短了,穿上了套装,坐在主播台上,想着自己脸上的表情、语言、化妆、衣服。这一场下来什么都得想,不知道怎么才能忘掉自己。陈虻说:“回家问你妈、你妹,她们对新闻的欲望是什么,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2003年3月新疆喀什地震,当时还在《时空连线》做评论主持的柴静,第一次作为记者来到新闻现场。就是这第一次,让柴静确认了自己的“要什么,怎样要”。


“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新闻。新闻,不是我往常坐在演播室里转述的数据或判断。在这里,它像水一样,劈头盖脸的,无所不在。我的眼睛里、耳朵里、鼻子和嘴巴里,都是新闻。不必小心翼翼地考虑怎么措辞——你问的就是未知,问的是你的欲望,就是新闻。做新闻,最好的位置就是离它最近的地方。”


2003年4月17日,柴静调到“新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听说在开关于非典的会,便对制片人张洁说“我想做”。第二天报道就开始了。


接下来,就有了电视上,穿着三层白色隔离服的,穿梭在人民医院非典隔离区里的,严肃的,提问的,追索的,揭示的,焦灼又镇定的,记者柴静。


“每天晚上回到宾馆里,洗脸的时候,都很害怕。都在想,活着,就是活着就很好了,并不羞耻。”


今年春天,路过人民医院,柴静进到天井看了看,都还在啊!椅套上的日期停在了星期四(非典期每日更换消毒)。慌乱、恐惧,消散了,像是不曾有过:只有自如的呼吸,只有安宁。

2012年底,柴静出了自己的第二本书,耗时3年,写自己在央视的10年,书名《看见》。“不是因为栏目叫《看见》,书才叫《看见》,我是想到了‘看见’,才发现它是我栏目的名字。”印刷前一天,等着心里的话沉淀完又浮出来,柴静才在飞机上沤出了序言:“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10年,柴静有了越来越多的侧面像:从温婉轻暖的电台深夜节目主持人,到最刚性的《新闻调查》栏目里最爱做硬调查的出镜记者;从有意识地把博客作为工作传播平台,在兴起的互联网上赢得大名,到拒绝开设公开微博。她在博客里写下采访相关的手记,也写下其他人物小传,关于她的朋友或她热爱的历史故人,每一篇都传播甚广,她甚至因此开始获得文学奖项。人们渐渐知道她作为少数女性常出现在京城文化人的“老男局”上,比照林徽因传开了“柴徽因”的称呼,这并不算个好词。

喜欢她的人觉得她知性、克制、善解人意,讨厌她的人觉得她做作、爱背语录、爱自我感动。她说自己从2006年开博客时起就学着承受所有评价:“你能承受得起代价,你才配得上说我想要言论上的自由,没有一尘不染的自由。”

严肃地寻欢作乐,剧烈地痛苦抓狂。28岁的柴静,常常要恼火,“拜托啊,都10多年了,青春期怎么还不结束啊。”

所以,在《双城创伤》里,寻访学生连续自杀的原因,在《心灵的成长》里,与抑郁症的孩子一起游戏,柴静提问,“就像在问当年的自己——少年的心中有多少痛苦和绝望啊”,片子做出来,长吁一口气,“就算是对自己青春期的一个遥遥的致意。”

但这告别似乎还远没有结束。就是大前天,在东莞,打网球,换鞋系鞋带的那一分钟,柴静在做这样的内心拷问:你已经28岁了,已经是成年人了,成年人就要有成年人的样子,成年人,就是……你愿意吗?你愿意毫无感受地平静吗?你不愿意!

因为“不愿意”,所以总要找个其他方法来“解毒”,工作即是。“我的同事总不明白,为什么你要给工作赋予那么多意义?”生存、被爱、尊严……柴静说从19岁在电台做主持开始,“工作,就成了最好的治疗”。工作让柴静,在“虚无感周期性爆发”的时候,在逛大街找电梯工聊天以外,有了最重要的出口,“它让我有了参与感。”

“有一集史努比讲的是圣诞节,布朗感到很郁闷,就去找鲁西,鲁西开了个心理诊所。鲁西问,你怎么了?布朗说,不知道,我不快乐。你是怕猫吗?不。你是怕楼梯?不。那你怎么了?不知道,圣诞节要来了。啊……我知道,因为圣诞节要来了,可是你没有参与到里面去……”

有了参与,有了意义,所以,就会有了瞬间的解脱有了瞬间的平静——也就是幸福。“有一次,出差回来的飞机上——此前在采访《阿文的噩梦》,每天从早到晚泡在妓女出没的街上,每天都阴雨绵绵,头发和裤脚总是浸着脏水——忽然之间飞机穿过了云层,一道金色的霞光射进舷窗,转头看看我疲惫不堪的兄弟们,都睡着了——我笑了起来,然后一侧身,也很快睡着了。”



马不停蹄的春秋

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了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温家宝

2013年3月5日上午,在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做完《政府工作报告》后,转身向大会主席团一鞠躬,随后,温家宝总理转身面向全体代表再三鞠躬,象征性告别了自己十年总理生涯。

“我深知人民的期待,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的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重望。”

这是2003年温家宝刚刚就任国家总理之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是讲话。事实上,他也在始终如一地践行承诺。十年间,温总理从未与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全国2500多个县(区),他跑遍了1800多个。他的十年,紧紧与中国最底层连接在一起。720米深的矿井下,他与工人们唠家常、吃年夜饭;他进低保户家的厨房里,看有没有饺子;他冒着风雪,看望滞留在火车站不能回家过年的群众。2008年汶川地震,他亲赴地震灾区现场,查看受灾情况,组织救灾。那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救援现场,看着埋在废墟下的孩子们,一个劲儿掉眼泪。他对待老百姓如春风,而为群众解决困难,他雷厉风行。对于不断上涨的房价,他坚决调控,一调就是十年,信念坚定。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温总理用一句"信心比金子更重要!"的讲话,为全球市场恢复信心,体现了一个大国总理应有的担当。他这样说自己:“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

2012年12月6日深夜,结束了与俄罗斯总统普金的晚餐,温家宝总理乘坐专机离开索契返回北京。此次中俄总理第十七次定期会晤,是温家宝作为国务院总理的最后一次外访,他在旅途中数次强调,自己格外珍惜。无论是外访还是外地调研,温总理时常把时间安排得很紧凑。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有时也会提醒他,说他有时候搞得太紧张,让记者们发稿都来不及。为此,温家宝还经常对身边的随行记者表示歉意。有次温家宝对身边的记者说,他其实也累,身体也不像大家说的那么好,“但我接下来这几年的工作,都是一分一秒来计算的。”

十年的岁月呼啸而过。这十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有灾难,亦有荣光,有温暖,亦有悲伤。十年间,温家宝也留下了未了的心愿。在政治领域,温家宝呼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领域,他关心民生保障,老百姓的房子票子,还有中国经济的未来。曾有记者问他,如何评价自己过去这些年的工作。温家宝说,他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他在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过的话,也许是对他总理生涯最好的总结。

“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们都把它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

望长城内外,雾霾茫茫

尽管2013年初的北京街头还没出现戴着防毒面具上下班的人群,但“人肉吸尘器”们的智能手机上十有八九安装了“空气污染指数”软件,随时查看有没有“爆表”,有想象力的商人则开始兜售罐装的新鲜空气……

现代意义上的霾并非天灾,纯属现代工业之祸,其本质为“细粒子污染”。在其影响下,北京这个五彩斑斓的活力之都突然褪成了黑白默片,空气弥漫着硫黄的味道。新浪一位频道女主编出门一趟,被呛得头疼欲裂,几近昏厥。

不仅北京,有人一路南下,原以为京城污染已经足够严重了,抵达石家庄才知河北并不逊色,直到武汉才有好转迹象。

一种名为N95型的专业防护口罩开始脱硝,这种口罩曾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名声大噪。

“根本买不到,连医院里都卖光了。我前几天也因为雾霾肺部感染。吃青霉素,买止咳糖浆,加起来花了将近400元钱。看,这就是‘霾毒经济’,我们以此又创造了GDP。”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自嘲道。

2013年1月13日14时,人们终于迎来了迟到的“极重污染日应急措施”:中小学及幼儿园减少或停止体育课、课间操及户外活动,施工工地停止土方施工,公务车带头停驶……有些小学将放学时间提前到下午3点,以避开污染高峰。

近几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对PM2.5带来的影响做了研究,发现PM2.5浓度增高对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疾病有明显影响。另外,广东省气象局前首席专家吴兑通过统计发现,灰霾天气与肺癌的死亡率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出现严重灰霾天气的七八年后,肺癌的死亡率明显上升。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吸烟是导致肺癌的第一原因,但近30年来,广州地区的吸烟率在下降,肺癌的死亡率却在明显上升。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专家则更笃定地预测:预计到2033年,中国人肺癌的发病会出现“井喷”,预计会有1800万人患上肺癌,相当于一座特大城市的人口。环境污染是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霾毒横行至此?罪魁祸首是煤。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我国的能源供应70%为煤炭,而煤炭燃烧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就是雾霾的主要组成。2011年,整个中国的煤炭消费总量净增3亿吨,2012年又增加了3亿吨,GOP是增长了,可坏境却急剧破坏。中国当初建了很多污染很大的项目,当时如果严格执行环保标准,这些项目就不能建,但是为了拉动GDP,环保局就批了。脱硫、除尘装置工厂有时候根本就不开,或者白天开,晚上就关了,造成区域污染非常严重。所谓“黄金10年”,其实是“雾霾10年”。

用天然气代替煤炭,这是减少颗粒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选择。但我国天然气根本挑不起大梁,在能源使用上,天然气所占的比例只有5%。另外,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是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含量的一个重要手段。2006年11月在北京举办中非高层论坛,当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车一半禁开,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从卫星图片上来看,中非论坛那几天,北京空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含量明显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歌猛进,以年均9.9%速度增长,使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顺利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经济体所创造的发展奇迹。但另一方面,我国环境状况每况愈下,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伴随着经济高增长,呈现出环境高恶化的特征,重蹈了当年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不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不是发个文件就能够解决的事情。早在1973年,在时任总理周恩来的推动下,中国便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出台实施《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但并没有阻止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今时不同往日,可没有那么充足的回转余地,可以“先污染,后治理”。望长城内外,雾霾茫茫,中国的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打印][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