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首届国际数智传播微专业隆重开班 校企协同培育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传声者”
时间:2025-11-05 10:35:00 访问量: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汇的时代背景下,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于11月4日下午在该校融媒体中心隆重举行国际数智传播与跨文化沟通微专业开班仪式。该微专业作为学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具备技术与文化双重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中国国际传播事业。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余蓉晖、人文学院副院长袁星洁、湖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秦慧英、红网国际传播中心资深双语记者朱闻芩、微专业授课教师及23名首届学生出席仪式。仪式由微专业负责人王超群老师主持。

图为开班仪式活动现场
王超群在开场介绍中强调,该微专业经过多轮研讨、校企联动以及课程重构,最终从3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并成为首批顺利开班的4个专业之一。首届班级共23名学员,背景多元,涵盖新闻学、广告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物理电子科学、教育及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包括文理生和中外学生,体现了文理交融、中外互鉴的培养格局。

图为微专业负责人王超群老师发言
王超群详细阐述了微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该专业为一年制、12学分,包含6门课程,聚焦跨文化数字沟通理论、数字编译与内容创作、文化产业国际营销实务等内容。教学采用模块化、实时案例分析和项目引导方式,强调校媒合作、实战育人,与湖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红网国际传播中心、湖南国际频道、引力传媒等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王超群表示:“微专业虽微在规模,却重在价值,致力于培养比工程师更懂沟通、比沟通专家更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图为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余蓉晖发言
本科生院副院长余蓉晖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微专业开班表示祝贺。她指出,该专业打破传统专业壁垒、校园与社会围墙,以及知识传授与能力锻造的界限,是学校响应时代呼唤、推动新文科建设的战略布局。余蓉晖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珍惜机遇,做开拓者;主动融合,做连接者;勇于实践,做行动者。她强调,本科生院将持续支持微专业发展,期待同学成长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闪亮新星”。

图为湖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秦慧英发言
业界导师发言环节,秦慧英和朱闻芩分享了国际传播实践经验。秦慧英以“时代召唤、湖南实践、青春力量”三个关键词分享了对国际传播的见解。她强调,当下国际传播格局正从“他诉”向“自诉”转型,数智技术为中国形象构建提供机遇,该微专业恰逢其时,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她以冈比亚农民穆萨与袁隆平院士相关的“一粒米跨越山海”故事为例,指出湖南在国际传播中的实践优势,呼吁将湖南故事转化为世界故事。最后,她寄语同学们要积极利用AI等技术连接全球,成为这个时代卓越的数智传声者,让世界不仅听到中国的声音,更能读懂中国的智慧,感受中国的温度。

图为红网国际传播中心资深双语记者朱闻芩发言
朱闻芩则分享了自己从海外求学到投身国际传播的心路历程。她以亲身经历为例,强调国际传播并非简单加字幕,而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桥梁,需具备语言能力、采编能力和多面手技能。她介绍了红网在海外平台的布局及创新实践,如双语专栏《湖湘有戏》和AI产品《小辣椒的两会微课堂》,并以主创的《走向世界的我们》专栏为例,展示如何通过聚焦女性个体实现全球共情。她鼓励同学们实践创新,用轻盈的方式承载深度的内容,用个体的故事微光映照时代的浪潮。

图为师生交流互动
随后,师生们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李冰雪同学分享了自己内心的困惑:憧憬老师成就却自感实力不足、英语薄弱、新闻就业艰难,纠结于实习的“莽撞”与勇敢。秦慧英老师暖心回应,引用马克·吐温名言鼓励大家“二十年后,你们将更遗憾那些没有做过的事,而不是那些做过的。”同时她分享自身采访印度嘉宾时“听不懂”的经历,并以自家孩子故事激励大家。王超群老师则分享了一位普通三本院校学生的成长故事:那位学生曾参加红网“红辣椒评论比赛”屡投不中,却坚持投稿近百次,终成功入围初赛。此后她凭借扎实的评论功底逐步成长,最终入职红网,成为一名优秀记者。老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热爱的火种不熄,主动争取、持续耕耘,终会等到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图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袁星洁
人文学院副院长袁星洁在总结讲话中分析开设微专业的时代背景:数字化与全球化时代,中国需传播多元文化声音。他解读“数智化、传媒新质生产力、跨文化、平台”四个关键词,强调目标是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最后,他寄语同学们在此启航,通过专业学习,开拓视野,了解中外文化,智慧赋能,共同奔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辰大海。

图为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仪式最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并参观了融媒体中心。该微专业开班是湖南科技大学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领域的创新探索,将为湖南乃至全国输送更多数智传声者,推动文化出海与全球对话。
图/黄敬贤 赵子钧
文/黄敬贤 赵子钧
一审/官其玲
二审/罗振军
三审/曾志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