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校园时,曾嘟是那个被温暖轻轻接住的人。来自师长的一句关心,同学的一次援手,都曾是他大学生活里最初的光。而如今,当年的新生已悄然成长为那个主动递出温暖的人。从22级汉语言文学三班懵懂学子,到一名优秀学生党员,曾嘟的成长轨迹,恰如一条温暖的河流——从汇聚点滴善意,到缓缓流向更远的地方。

被温暖点亮:从受助者到服务者的觉醒
大一时那段手忙脚乱的班长和军训负责人经历,对曾嘟而言,远不止是锻炼。“是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推着我往前走的。”他回忆道。第一次办团活,心里没底,任务刚布置下去,班委和同学们主动站出来,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想把活动办好、为班级争光。那种被集体托住的感觉,让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归属”二字的温度。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开始思考:我能为这个温暖的集体做些什么?服务他人的种子,自此悄然埋下。从祭孔大典到蓝信封通信活动,十余项志愿服务、超过200个小时的付出,不再仅仅是履历上的数字,而成为他回应那份“最初温暖”的具体行动。
将温暖传递:于细微处见党员担当
温暖,在曾嘟身上,有着非常具体的形态。
它是班主任赵文静老师在圣诞节为全班准备的苹果,是流感季节悄悄放在班里的感冒药,是学生受挫后一次次温暖的鼓励。这些细微的关怀,都被曾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更学在了行动中:他主动报名学院“一对一帮扶”活动,与一位同学结成学习伙伴。他们一起制定计划,互相督促自习、梳理知识点。一个学期后,对方的成绩进步了100多名,六级也顺利通过。“看到她开心的样子,我比自己取得好成绩还高兴,”曾嘟说,“原来传递温暖,收获的是双倍的喜悦。”
这份在服务中体会到的价值感,让曾嘟对“党员”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他开始自觉地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中向优秀党员看齐,不是为了一个称号,而是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样一束光,哪怕微弱,也能照亮身边的一小片地方。
让温暖延续:于未来路上笃定前行
这份由内而生的责任感,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着曾嘟在学业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稳步前行。最终,他不仅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拿到了推免资格,也带领班级斩获了“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班级”等荣誉。
如今,已成功保研至华中师范大学的他,对“优秀党员”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从来不是一个终点,也不是一张可以炫耀的奖状,”他诚恳地说,“它更像一份无声的督促,提醒我想松懈时再坚持一下,想退缩时再往前一步。”
“文学让我发现世界,语言学让我找到自己。”关于未来,他希望在自己热爱的语言学领域深耕。“也许做不出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我希望能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传递我接收过的温暖。”无论是站上三尺讲台,还是伏案从事文字工作,他都已经准备好,将党员的使命化为日常的坚守。
从被温暖包围,到成为温暖的本身,曾嘟用自己的大学时光,完成了一场关于成长与奉献的生动实践。他的故事,让我们相信:温暖,是世界上最坚韧、也最有力量的语言。
文/李甜甜 曾嘟 伍杨婷
图/曾嘟
一审/官其玲
二审/罗振军
三审/曾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