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 “00 后” 身影:她是防护服里闷出热疹仍坚持扫码的 “抗疫白”,是稻田里挽起裤脚帮农户抢收的 “草帽绿”,是讲台上点亮乡村孩子眼睛的 “粉笔灰”,更是书桌前熬红双眼写就湖湘文化论文的 “子夜灯”。23 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张瑶侯,用党员的赤诚将青春谱成了服务人民的 “变奏曲”。

赤忱如炬——当 “党员后代” 接过接力棒
“爸爸的制服口袋永远装着村民的联系电话,这是我对‘党员’最早的嗅觉记忆。” 受基层党员父亲的影响,张瑶侯的入党申请书里写满了 “想成为像光一样的人” 的执念。党旗下的宣誓,让这份执念落地成光——高温天的社区核酸点,她闷在防护服里 6 小时,汗水在面屏上凝成水珠,却始终笑着重复 “请打开健康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她戴着白手套像对待珍宝般核对每处缺页:“这些文字穿越千年,现在轮到我们守护”;乡间的稻田里,她赤脚踩进泥田帮农户抢收,裤脚的泥浆被她比作 “土地盖给党员的合格章”。
步履不停——把 “服务” 写成青春关键词
翻开张瑶侯的日程表,“志愿服务” 与 “学术科研” 像齿轮般精准咬合:每周三晚,她雷打不动和广州金丝带公益的白血病患儿视频;周末的岳麓山步道,她跟着义工团队发放斋饭,注意到老人接碗时的颤抖,便悄悄把热汤吹凉再递:“民生无小事,温度藏在细节里”。书桌前的她同样耀眼:研一期间专业绩点第一,获校一等奖学金;考取语文、英语双科教师资格证及普通话二甲证书;发表省级期刊论文1篇,斩获湖南省影评征文前三甲、人文学院创意写作大赛二等奖。
薪火相传——从 “被照亮者” 到 “燃灯人”
受高中语文老师影响,张瑶侯将 “成为人民教师” 的种子深埋心底。这份初心,在支教课堂上化作具体的光 —— 她为乡村学子解读诗词时,总想起老师曾在她作文本上画下的星号;批改作业时,会不自觉模仿那份带着温度的批注。她以笔为媒,在省级刊物发表文化思考,让学术文字走出书斋;以教为桥,在支教中用生动讲解让文学经典贴近孩子:“古诗里藏着古人的浪漫,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就能画出整个春天。” 这样的课堂,让乡村学子眼中闪烁起对文字的热爱。“党员的信念需要传承,就像当年老师照亮我,现在我想成为照亮他人的人。” 在她看来,每一次站上讲台、每一篇传递文化的文字,都是对 “薪火相传” 最朴实的诠释。
从抗疫一线的 “逆行者” 到三尺讲台的 准教师”,张瑶侯的青春从不是单色调 —— 是防护服的白、稻田的绿、粉笔的灰,更是党徽的红。正如她在入党周年记里写的:“真正的党员优秀,不是拿多少奖,而是看你照亮了多少人。”
这位 Z 世代青年用行动证明:当青春与信仰共振,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能谱成交响诗——而她,正是那个握着指挥棒的人。
图/张瑶侯
文/李甜甜
一审/官其玲
二审/罗振军
三审/曾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