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人文大家论坛第146讲:古文训诂漫议













 
 
1027日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一新先生应我院邀请于文科楼B4-1主讲以“古文训诂漫议”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我院语言系教授徐前师主持,汉语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从大家阅读古代作品最主要的困难——词汇问题谈起,强调了词汇的重要性。方教授指出“阅读古诗文时,除了需要了解作品年代、作者以及相关背景外,还需了解当时的语言词汇,这是读懂诗文的前提条件。”
方教授以“褦襶、匾?、顀、一种、容易”为例,指出掌握古汉语词汇应注意两类词语:字面生涩而义晦;字面普通而义别。这两类词的正确理解是掌握古汉语词汇的难点。他进一步引导大家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难点问题:一是要有历史观点,注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二是要注意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关于同一概念,从古到今会有不同表达,如,“下雨”的,古时就有“雨”、“降”、“零”等说法,从北到南也会有不同表达,北方多用,南方多用。关于同一词语,古今南北意义也可能会有不同,如,魏晋时期的“落雨”并不是指下雨。方教授再以“哑然”为例,引经据典,带领听众追溯词义的根源。“哑”今大多为“无声、不言”之义,而据《说文》记载:“哑,笑也,从口,亚声。”《易》曰:“笑言哑哑。”可见,“哑”最初意为“笑声”,“哑”的无声之义当来源于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听罢讲座,黄湘雅颇有感触地说:“原来古汉语词不是想象中的生涩难懂,反而是独具魅力的——神秘而又充满智慧,而其中深厚的内涵值得我们用心去探寻!”
【新闻链接】
方一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85”创新基地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和训诂学研究。出版《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等多种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