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人文大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01讲 节日的政治:民国时期“九一”记者节述论


12月20日下午,我院“人文大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01讲在立言楼B4-1举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国应邀作了以“节日的政治:民国时期九一记者节述论”为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院党委书记李胜清教授主持,新闻与传播学系师生到场聆听。

 

“记者节不仅仅是个节日,还有着政治、文化、社会涵义在其中。”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视角观照记者节这个行业性的节日,建国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建国教授认为,中国的记者节缘起于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的“刘煜生案”。1932年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密令公安局,逮捕《江声日报》经理兼编辑刘煜生,理由是该报副刊“显有激动阶级斗争用意,含有共党口吻,及种种隐语”。随后,民间自发开展“九一”记者节纪念活动,倡议保障新闻记者的安全,维护言论自由。1944年3月11日,国民政府正式确定9月1日为“国定记者节”,记者节从民间仪式发展成国家仪式,成为官方节日。“记者节的确立切实保障了新闻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让记者这一职业得到了广泛认可,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赵建国教授说

 

基于对史实的梳理,赵建国教授总结了记者节的职业述求:加强团结以保证新闻事业的成功,从而争取民族解放事业,是战时新闻界的第一要义。“记者节的第二个言说重点,是检讨与反省,净化职业道德,坚持新闻节操。”赵建国教授说,“第三个言说重点,是提升新闻记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构成新闻知识共同体,以应付抗战需要。”

 

最后,赵建国教授谈到了记者节的政治表达。他认为,在全面抗战初期,新闻界对国民政府采取妥协让步,和国民党合作争取抗战胜利,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诉求。到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利用记者节这一职业符号反对国民党的新闻统治政策。在抗战胜利后,记者节被赋予更多社会政治涵义,改造新闻事业成为战后记者节的新方向。

 

新闻链接:

 

赵建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思想史研究。已出版专著1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学术月刊》等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传播学》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沈莉莉 詹依依

摄影/齐琳